這碗餛飩陪伴街坊19年

來源: 桂林晚報 2024-11-08 09:54:18 我來說說 閱讀

  和很多開了多年的街坊店一樣,蘆笛餛飩店是附近居民的“老地方”。熟客們走出家門,自然而然就會拐到了店門口,人還沒走到店里就能聞到那股熟悉的香味。對住在附近的市民來說,店里每天準時蒸騰起來的水汽就是來自老板的問候。

  推薦理由:

  吃了十多年 餛飩熟悉而鮮美

  煮熟的餛飩飄在碗里,圓滾滾地既像小珍珠又像小水母,外皮看著很薄,里面的肉餡泛著微紅。老板用豬油配的湯底,搭配上胡椒粉和紫菜,味道特別香,早晨吃一碗,整個人從里到外都暖和起來了。我吃了十多年,這家店的餛飩還是很鮮美。

  ——家住蘆笛路的李女士

  記者探店:

  開在街邊的小店很有“人情味”

  在蘆笛路和九華路交叉口,往北走幾十米,就能看到蘆笛餛飩店的綠色招牌。開在路邊的小店面積并不算大。在這2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里,總能看到老板和老板娘兩人忙碌的身影。

  

  小店門面。

  記者來到小店的時候是上午十點,已經過了早餐的“小高峰”,店里除了零星幾個客人,就是正在操作臺前包餛飩的老板。

  “要吃幾個餛飩呀?”老板停下手中的活計,熱情地打起招呼。在記者點單之后,他熟練地從餐盤里取出剛包好的餛飩下鍋,又麻利地往碗里調配湯底配料。“你先去坐一會,餛飩馬上就好。”

  在等待的時候,記者環視小店,看到店鋪內一共擺放著四張木質餐桌,一個長長的操作臺將小店用餐區和后廚分隔開。煮餛飩的大鍋不斷地冒著熱氣,老板忙碌的身影在水蒸氣里若隱若現。

  “餛飩好了,辣椒和調料在左手邊的臺子上。”僅是幾分鐘,老板便把煮好的餛飩端上了操作臺,并貼心地介紹了每個瓶子里裝著的調料。

  

  店里的餛飩。

  煮好的餛飩冒著熱氣,湯里飄著紫菜和蔥花。將餛飩連湯一起送入口中,先是感受到綿軟的餛飩皮,然后就是有些許彈牙的肉餡。隨著湯底的鮮味和胡椒的香味一起在嘴里擴散,一碗餛飩不知不覺就下了肚。在店內吃餛飩的這段時間里,記者看到有不少顧客來購買生餛飩。老板在給他們打包餛飩的同時,還貼心地把湯底調料也裝成小袋。“回去煮餛飩的時候什么都不用加,煮熟以后把這一小袋加進湯里就可以吃了。”老板說。

  

  小店故事:

  餐飲“老江湖” 把店開成街坊的“小食堂”

  蘆笛餛飩店是老板李財云和妻子一起經營的夫妻店。他們在這里已經開店19年,周邊的顧客都親切地叫他們李叔和王姨。李財云今年已經67歲,是一個做了29年餐飲的“老江湖”。

  

  李財云正在給顧客打包餛飩。

  “以前我們夫妻倆在穿山那邊開米粉店,2005年搬到蘆笛路這里開始做餛飩。”李財云說,店里一直就是他們夫妻兩個人在打理,以前精力足的時候還會做些餃子和其他面點,后來年紀大了實在搟不動面團,才專賣餛飩。

  李財云的小店每天早上五點多就開門,一人起鍋燒水,一人拌餡,之后就坐在店里包餛飩。隨著天越來越亮,餐盤里的餛飩也越堆越高,店里的顧客逐漸多了起來。這時候,夫妻倆的其中一個人“轉崗”去煮餛飩。忙著忙著,時間就快到晌午了。

  聊著開店的經歷,李財云手里也沒閑著,一手拿著木筷一手拿著餛飩皮,三下五除二就包好了一盤餛飩。比起來到店里吃,有不少街坊熟客都來這里買生餛飩回去屯著。所以,李財云兩人總是在忙活。“現在一天能賣十六七斤餛飩,周末會多一點,能賣二十多斤。”

  雖然小店的生意很好,但是李財云和妻子卻很“淡定”,每天做完午餐時段后就準備收攤休息。有時,他們也會輪班互相放假,只留一個人在店里照看生意。“現在年紀大了不想太累,我跟她經常下午去趕圩逛街,開心最重要。”

  在談起自己做的餛飩,李財云倒是十分謙虛。他覺得小店的生意還是靠街坊們的捧場。這十多年里,顧客嘴里的“李叔”“王姨”,看著不少孩子吃著他們的餛飩長大成人。這樣親密的關系,讓這個小店成了街坊四鄰的“小食堂”。

  來源丨桂林晚報(記者陽聃甫)


責任編輯:李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