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之畔,算力浪潮奔涌;山水之間,智慧圖景鋪展。
從華為云計算數據中心二期項目的加緊建設,到工廠車間里精準檢測的智能設備;從景區里與游客互動的人形機器人,到政務服務中的“秒級響應”AI助手……
今年以來,桂林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論述和關于廣西工作論述的重要要求,全方位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積極構建完備的人工智能上下游產業鏈,在打造立足廣西、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先導區道路上穩步前行。
算力筑基強支撐 創新生態筑基石
在桂林經開區,華為云計算數據中心二期項目建設正酣:一階段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已完成,一排排機柜整齊排列,技術人員正在監控室調試設備,預計7月底完成驗收;二階段建設現場,工人們正加緊進行內部裝修。作為自治區級大數據副中心、桂林市級大數據中心及東盟與湘粵地區數據災備中心,該中心是桂林數字經濟的重要引擎,也是桂林建設智慧城市的數字底座。
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燃料”,桂林早已布局。
2012年桂林市啟動數字基建,將人工智能產業列為重點培育對象,2019年華為云計算數據中心一期項目建成后,共有可租用機柜876個;自投入使用以來,已成為我市政務云、警務云、醫療云、金融云的重要承載基礎,為全市政務云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提供上云服務。2021年,一期項目通過數據中心場地基礎設施國家A級認證,成為廣西首個獲此認證的數據中心。
今年2月,一期項目成功部署“桂林版昇騰DeepSeek”大模型,實現了DeepSeek R1大模型AI賦能企業、調用本地數據庫、聯網查詢推理分析等功能,目前主要面對政府部門和企業開放,為我市各行業帶來全新的應用場景。
桂林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不僅限于具體應用場景的落地,更在于構建完善的鏈條生態。今年初,桂林多所高校相繼掛牌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構建起覆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教融合的全鏈條創新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市主要領導多次率隊招商,鏈接優質資源,推動“人工智能+”深度賦能產業,助力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
政策引領促智造 智能轉型提效能
在桂林,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走進桂林君泰福電氣有限公司的數字化工廠,智能全自動疊碼橫剪線正高效運轉,鐵芯制作的多道工序被集成于一套設備,物料通過智能倉儲系統自動配送,偌大的車間里僅需零星工人監控——這是桂林首個“零碳工廠”和“5G工廠”的日常圖景。
作為智能制造領域的標桿企業,公司通過AI驅動的生產流程優化系統和智能倉儲系統,企業高端干式變壓器數字化工廠的產能提升136%,人均產出額遞增約162%,人均產量遞增約131%,有效提高了生產效率,還保證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
廣西奧瑞金是一家專注于金屬制罐技術研發、金屬包裝制品(鋁制兩片易拉罐)設計、制造與銷售的科技型公司。在AI融合方面,公司引入了高速視覺檢測儀,該檢測儀可對產品進行360°無死角檢測,精準識別外觀與內部缺陷,并剔除不良產品,同時分析匯總數據,為生產決策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借助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開源優勢,企業模型訓練成本大幅降低,技術迭代速度顯著提升。桂林優利特醫療電子有限公司借助人工智能相關技術,公司的尿液分析儀通過多模型混合細胞識別技術,將識別率從80%提升至96%,能更準確地分析醫療檢測報告,達到國內首創、世界先進的水平。
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背后,是政策的有力推動。
上半年,桂林市工信局發布《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桂林制造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方案》明確提出,桂林市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開展“豐富智能制造應用場景”“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等12項舉措,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帶動人工智能相關產業加快發展,力爭到2027年,全市形成30個標志性智能產品,推動人工智能相關產業產值突破200億元。
文旅融合添活力 科技賦能新體驗
今年3月,桂林市政府與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人民網將充分發揮中央網絡媒體優勢,以推動“AI游桂林”項目為契機,在桂林深耕“人工智能+文旅”,積極拓展應用服務場景,為數字經濟、文旅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龍脊梯田景區,龍勝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學中心面向公眾開放,中心通過“科技+教育+旅游+民族文化”四位一體研學模式,打造機器人數字影院、龍虎鏖戰漫游劇場、科創研學實踐工坊等七大核心體驗空間,將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與龍脊梯田生態文化、多民族風情深度融合,為游客帶來互動性更強的智能化體驗。
不止于此,桂林各大景區紛紛引入AI技術,讓科技與文旅碰撞出奇妙火花。4月中下旬,陽朔遇龍河景區工農橋碼頭上,廣西首臺宇樹科技G1 EDU人形機器人亮相,高1.32米、重約35公斤的機器人靈活性極高,能與游客互動,還能在關鍵區域獨立巡邏,提升安全管理效率。
暑期來臨,“科技+文旅”新玩法更是遍地開花。象山景區二號門,AI拉花咖啡機器人憑借雙機械臂精準勾勒出象鼻山、漓江竹筏圖案,讓游客手持“山水咖啡”合影;陽朔遇龍河景區的“智能員工”機器狗,能與游客互動、表演高難度動作,通過語音交互疏導客流、指引路線;漓江景區的“AI文創舊報紙拍攝機”深受青睞,游客站在機器前,可一鍵生成“桂林山水頭條”舊報紙照片,成為獨特的旅游紀念品。
政務服務智能化 便民利企提質效
“24小時在線,秒級響應咨詢,太方便了!”
近日,通過“桂林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微信公眾號的“AI—小象”入口,某企業工作人員快速獲取投標流程指引,對這款新上線的AI咨詢助手贊不絕口。“小象”依托中國移動算力資源和移動云平臺,融合DeepSeek大語言模型與公共資源交易全場景大數據,構建覆蓋招標、投標、開標等全流程的知識庫體系,可以為企業和辦事群眾提供專業化智能服務。
桂林市大數據和行政審批局局推出的AI審批智能體“漓政通”,在廣西率先實現行政審批雙向全流程智能化。該系統包含AI政務服務助手和行政審批AI輔助平臺,可自動核驗申請材料、生成提示清單,并對高頻簡易事項實現“秒批”,辦結時限從單件5個工作日縮減至“秒級”。
此外,桂林人社推出的AI智能客服“漓江社保”融合騰訊“混元”大模型與DeepSeek語言大模型能力,構建覆蓋社保高頻業務的線上服務體系。企事業單位和參保群眾通過“桂林人社”微信公眾號即可享受24小時服務,有效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讓社保咨詢不再受制于傳統辦公模式。
從算力支撐到工業制造,從文旅體驗到政務服務……桂林正以“人工智能+”為紐帶,串聯起千行百業的智能變革。未來,隨著各項措施的深入推進,桂林必將搶占人工智能發展先機,打造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應用示范高地,為世界級旅游城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來源丨 桂林日報記者 唐健揚
桂林日報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