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桂林木根雕傳承與發展主題沙龍開始前,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廣西工藝美術大師、桂林根雕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燈清現場展示木根雕技藝。 記者黃敏 攝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桂林根雕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利梓在日常創作中。
不久前,桂林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發布了一則視頻,一件由35人團隊歷時5年創作,長約40米、寬2.5米、高4米的巨型立體香樟木根雕《清明上河圖》,將北宋都城汴京的社會風貌生動呈現,成為桂林木根雕創新發展的最新見證。
6月底,一場關于桂林木根雕傳承與發展的主題沙龍在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館舉行。活動內容恰似一柄刻刀,在歷經歲月的木頭上勾勒出這門非遺技藝的年輪——從遠古的萌芽到當代的轉型,從匠人手中的鑿痕到城市文化的圖騰,向人們揭示桂林木根雕正經歷一場從“枯木”到“春枝”的藝術涅槃。
□本報記者 黃敏
歲月鑿刻的文化根系:
從山野璞玉到藝術升華
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為桂林帶來了聞名于世的山水景觀,也為這里的木根雕藝術發展埋下了天然伏筆。桂北山林中,香樟、櫸木、杜鵑等樹木根系在風雨侵蝕下,形成了虬曲溝壑的形態,宛如大自然的“初稿”,為匠人提供了無盡的創作源泉。
記者搜索資料獲悉,據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中國根藝美術家辭典》記載,在中國根藝美術學會登記的廣西“美術家”有30人,比知名木雕產地福建登記在冊的29人還多出一人。他們的活動以根藝、盆景藝術、石藝為主,南寧、桂林、柳州是廣西根藝活動的三個主陣地。在漫長的社會和文化變遷過程中,木根雕技藝以民間集體實踐的形式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獨特的魅力為生活增添美感與藝術內涵。二十世紀90年代,桂林旅游業蓬勃發展,同時國內興起一股工藝美術品收藏風,工藝美術外銷型經濟也逐步轉為內銷為主。彼時,桂林根雕作為一種旅游紀念品被來自各地的游客帶走。
2008年5月,桂林市工藝美術協會的成立,為桂林木根雕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在一些文化先行者的推動下,散落于市井巷陌的匠人首次有了聚合的平臺。“當時桂林木根雕還停留在‘家庭作坊’階段,好作品鎖在深閨無人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桂林根雕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利梓回憶說,協會的成立,不僅為木根雕藝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更推動了桂林木根雕從“手藝”到“藝術”的升級。通過系統梳理歷史脈絡、提煉美學特征,桂林木根雕首次獲得了獨立的文化身份。
2012年7月6日,首屆廣西工藝美術作品展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展會集中展示了包括坭興陶、壯錦、木根雕等8大類共5000余件作品。木根雕作為重點展區之一,展出了桂林木根雕藝人的多件代表作,生動展現了桂林“山水入雕”的特色。此次展會成為桂林木根雕發展的重要節點。從此,桂林木根雕憑借“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理念和產業化規模,從地方工藝升級為自治區級文化符號,并在此后持續獲得政策與資源支持。
產業轉型的破繭之路:
從散亂作坊到文化地標
2016年3月,桂林市工藝美術創意產業園開園,更成了桂林木根雕產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這個由桂林木根雕技藝領軍人物張利梓等木根雕大師自籌資金建設的園區,選址在相人山路1號桂林儲運總公司內。通過“騰籠換鳥”的方式,園區將昔日“散亂污”的根雕小作坊,轉型為集創作、展示、銷售于一體的文化綜合體。
園區內科學規劃了生產加工基地、倉儲物流節點、產品展銷平臺和游客體驗中心等功能區,實現資源的集約化配置與業態的互補融合。其建設徹底改變了傳統木根雕市場形象低端、占道經營、管理缺位、安全隱患及環境污染的舊貌,同時顯著提升了水電管網、消防設施等公共配套資源的利用效能。這一舉措不僅為桂林木根雕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擴大就業規模、增加地方稅收、加速產業集聚、培育龍頭企業、引進專業人才、推廣技術創新以及強化行業監管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作為桂林木根雕行業發展的里程碑,工藝美術創意產業園的建立為政府實施精準政策扶持提供了高效載體,全面推動了行業的規范化與可持續發展。它的出現,不僅為桂林木根雕藝人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交流技藝的廣闊平臺,更為桂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藝術風景線。
同年12月,一段高速公路上運輸木根雕的短視頻在網上爆火,點擊量單日破億。視頻中的“主角”是桂林木根雕作品《東方醒獅》,這件高3.8米、重5噸的巨型木根雕,以其磅礴的氣勢和精湛的工藝震撼了無數觀眾。視頻里,木根雕刻的雄獅昂首挺立,獅鬃隨風飄動,眼神銳利而深邃,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與決心。當這件作品的購買者是一位著名表演藝術家的消息傳開時,桂林木根雕也首次以“現象級”姿態進入公眾視野。
這場意外的“網絡爆紅”,本質上是傳統藝術與現代傳播的一次奇妙共振。《東方醒獅》的震撼力不僅在于其體量,更在于其將木根雕的自然屬性與時代精神完美結合——雄獅的覺醒意象寓意桂林文化產業的崛起,這次爆火也象征著桂林木根雕這一地域文化符號走向全國。自此事件后,桂林木根雕的百度搜索量成倍增長,外地游客專程到訪桂林木根雕市場的比例也大幅提升,形成了“一件作品帶火一個產業”的奇觀。
2018年,桂林市獲廣西壯族自治區二輕工業聯社授予“廣西木根雕名城”稱號,這是廣西首個以木根雕產業命名的特色區域品牌,也是對桂林木根雕藝術價值的肯定。在申報過程中,相關專家總結出桂林木根雕的三大藝術特色:一是自然融合,作品巧妙結合喀斯特地貌特征,展現桂林山水神韻;二是生態取材,嚴格選取自然枯死的根材,杜絕活樹砍伐;三是文化表達,融入傳統文人審美,追求形神兼備的意境。
匠人心魂的時代回響:
在堅守與創新中續脈
在桂林木根雕的發展歷程中,傳承者猶如一群在歷史與現代之間穿梭的守藝人,他們用刻刀守護著傳統的根脈,又以創新的思維為這門古老藝術注入鮮活的生命力,使其在時代的浪潮中穩健前行。
張利梓作為行業領軍人物,不僅在技藝革新上持續突破,更以戰略眼光推動產業轉型。在作品方面,他的大型歷史文化題材和根包石類根雕自成一家,碩果累累,研發出《四大名著》系列、《二十四孝》系列、《十大神話》系列、《成語故事》系列等作品。其中《三十六計》系列根雕全長200多米,《萬里長城》《萬里長征》等超50米,體量、做工均屬一流,填補了相關行業空白。他的根雕作品在各項大賽中屢獲殊榮,獲得國家級金、銀大獎幾十項,受到業界的一致好評,很多被博物館所珍藏。
在傳承的同時,張利梓深知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源泉。“一方面,我們將加大線上推廣力度,利用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平臺,展示根雕的制作過程和藝術魅力,吸引更多年輕受眾;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將根雕作品融入現代生活空間,讓根雕從傳統的藝術收藏領域走進大眾日常生活。”張利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同樣作為桂林木根雕行業領軍人物,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劉燈清的根雕作品注重天趣與人藝的有機結合。栩栩如生的《一花一世界》、磅礴大氣的《萬水千山只等閑》、個性鮮明的《歌仙劉三姐》……這些作品利用樹根的自身形態和天然肌理構思立意。有業內人士分析說,劉燈清的作品之所以能被熟悉的人一眼認出,主要是他對人物“精氣神”的展現,體現出作品的巧妙性與整體設計的美感。劉燈清則表示,要充分展現人物的“精氣神”,就得熟知人物的歷史背景及其經歷,在創作時將這些融入其中。
除了人物“精氣神”的展現之外,劉燈清在人物五官的雕刻上也很花心思。“傳統根雕可能一個鼻子的造型會應用在不同的人物表情上,而我會根據人物喜怒哀樂表情的不同,對鼻子的造型進行細微變化,讓它更符合人物特點。這也是商品和藝術品的差距。”
作為新生代代表的根雕大師潘葵,在保留傳統技藝基因的基礎上,探索出“朽木水墨”的獨特風格。
潘葵出生于龍勝各族自治縣一個小山村,這里一年四季郁郁蔥蔥,最不缺的就是樹木,父輩們大多以從事木工為生。潘葵耳濡目染,對木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013年,潘葵偶然翻開已故親戚遺留下的國畫、水墨畫等方面書籍,從中得到“國畫留白與朽木殘缺部分相契合”的靈感,于是開始日夜鉆研如何讓國畫的留白手法融入根雕作品中。
“開始的作品很稚嫩,只是覺得國畫留白與朽木殘缺部分二者比較契合。”他說,“如今,作品中殘缺風格理念的顯現源于個人情感的升華。”近年來,潘葵憑借《弘一法師》《李叔同》等具有水墨風格的人物根雕作品,在根雕界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除了獲得“百花獎”等工藝美術獎外,還在2016年底獲得了“廣西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有媒體評價說,潘葵將國畫寫意精神融入木雕創作,通過創新鏤空技法賦予了朽木第二次生命。其作品《山海經系列》以現代審美重構遠古神話,不僅在業界引發關注,更讓桂林木根雕在當代藝術語境中找到新的表達方式。
在非遺傳承的背景下,桂林木根雕也面臨著“守正”與“創新”的雙重命題。傳承人們探索出的路徑是:在核心技藝上堅守,在表現形式上創新。
在記者看來,桂林木根雕與城市的關系恰似樹根與土地。細心觀察會發現,桂林木根雕的主流風格始終與城市氣質同頻: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多表現“漓江風光”,呼應旅游名城的興起;2000年后的作品常融入“生態主題”,契合桂林建設國際旅游勝地的定位;近年來的作品更多呈現“文化融合”,體現城市開放包容的姿態。
當夕陽為漓江鍍上金邊,桂林工藝美術創意產業園的燈光次第亮起,透過窗欞可見匠人專注的身影。從遠古先民的實用器物,到今天的非遺瑰寶,桂林木根雕走過的不僅是藝術風格的演變之路,更是一段文化自覺的覺醒歷程。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始終與這片土地的山水肌理、人文精神緊密相連,如同樹根汲取大地養分般,從桂林的自然與歷史中獲得創作源泉,又以藝術的形式反哺著城市的文化生態。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桂林木根雕的未來既需要堅守“依形寫意”的藝術本真,也需要擁抱“跨界融合”的時代機遇。當傳統技藝與數字技術相遇,當匠人匠心與文創思維碰撞,這門“枯木逢春”的藝術必將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如同桂林的山水般,在時光的雕刻中不斷呈現新的意境。或許這正是非遺的本質——不是封存于博物館的標本,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脈中、生長在時代土壤里的活態文化。在桂林木根雕的每一道紋理中,我們都能看見過去的沉淀,也能預見未來的可能。
(除署名外,本版圖片由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