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去哪玩 桂林主題游】觸摸身邊歷史 穿梭萬年桂林

來源: 桂林生活網(wǎng)-桂林晚報 2025-07-03 11:06:12 我來說說 閱讀

  這個假期,你還可以在桂林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秘之旅,沿著歷史的脈絡(luò),做個追尋千萬年底蘊的“探寶人”!在這里,你既能在甑皮巖觸摸萬年前人類文明的曙光,于靈渠畔領(lǐng)略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也能在古園林中感受文人風(fēng)雅,在名人故居里體悟家國情懷,在步履丈量間讀懂桂林的前世今生,讓“文化游”既有歷史厚度又充滿探索樂趣。

  推薦地點:桂林甑皮巖遺址博物館

  ●簡介:

  甑皮巖遺址是一處洞穴遺址,位于獨山西南麓山腳甑皮巖洞穴內(nèi),屬于新石器時代早、中期遺址。于1965年發(fā)現(xiàn),經(jīng)1973年、2001年兩次科學(xué)發(fā)掘,出土10000余件史前遺物,是華南乃至東南亞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標尺和資料庫之一。

  ●看點:

  甑皮巖洞穴遺址是博物館的核心看點,它是華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遺址,距今1.2萬年至7000年。洞穴內(nèi)留存著豐富的史前人類生活遺跡,如石器加工場所、用火痕跡、墓葬等。此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距今1.2萬年的原始陶釜是不可錯過的展品,也是這里的鎮(zhèn)館之寶。從陶釜中能窺見當時人類的審美觀念與制陶技術(shù),它的發(fā)現(xiàn)印證了桂林是中國最早的陶器起源地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遺址還出土了碳化芋頭殘塊、桂花種子及大量螺螄殼。通過對碳化芋頭殘塊的研究,結(jié)合骨器刃部殘留的淀粉及人類齲齒化石可推測,甑皮巖人是東亞大陸上最早掌握塊莖類植物栽培技術(shù)的人群之一。而經(jīng)碳14檢測,碳化桂花種子距今已有1萬年歷史,是目前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桂花種子。

  ●出游貼士:

  市內(nèi)可乘坐5、12、36、86路公交車在甑皮巖路口站下。博物館門票為13元/人,市民憑身份證免票。博物館臨近萬福廣場,周邊食肆可選擇較多。

  推薦地點:桂海碑林博物館

  ●簡介:

  桂海碑林博物館是桂林市從事石刻保護、研究、陳列、宣傳的專題博物館,主要由龍隱巖和龍隱洞內(nèi)摩崖石刻組成,藏有唐至民國時期摩崖石刻213件。歷代游人在此題名題榜、題詩題記、摹刻名人書畫,真、草、篆、隸、行諸體齊備,形成了“摩崖殆遍,壁無完石”的碑林奇觀。

  ●看點:

  在桂海碑林博物館,有兩塊特別值得一看的石刻,分別是《龍圖梅公瘴說》和《元祐黨籍》碑。《龍圖梅公瘴說》里的《五瘴說》是北宋龍圖閣學(xué)士梅摯寫的,痛罵當時官場腐敗,特別有警示意義。南宋的廣西漕運官朱晞顏看完很有感觸,寫了篇讀后感,還找石俛寫成字刻在龍隱巖洞口。這塊石刻到現(xiàn)在800多年了,對了解古代廉政文化超重要?!对v黨籍》碑全國就剩兩塊,桂海碑林博物館的龍隱巖里就藏著一塊!它是宋代黨派斗爭的鐵證,能讓你看懂當時復(fù)雜的政治斗爭。這碑上的字是蔡京親筆寫的,不管是研究歷史還是書法,這塊碑都超有價值。博物館文創(chuàng)商店提供非遺拓片體驗活動,可以親手做石刻拓片。還能在商店買拓片團扇、迷你版復(fù)制碑拓片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把傳統(tǒng)文化帶回家。

  ●出游貼士:

  博物館周一閉館。市內(nèi)可乘坐14、25、28、30路公交車在龍隱橋或施家園路口站下車。入館需購買七星景區(qū)門票,市民憑身份證可免票。博物館臨近施家園,周邊可選擇的餐飲店很多,老東江米粉、萍記蕎麥餅、糯香驛站糯米飯、水磨糍都深受好評。

  推薦地點:靖江王陵考古遺址公園

  ●簡介:

  靖江王陵位于桂林市七星區(qū)靖江路1號堯山西麓,分布面積約10000公頃,是明代十一代靖江王與妃及其次妃、夫人、將軍、中尉及宗室的陵墓群,被譽為“桂林十一陵”,是嶺南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看點:

  遺址公園內(nèi)最不可錯過的就是康僖王陵,它向世人揭開了王陵地宮的神秘面紗,游客可進入地宮內(nèi)部,這里保存著石棺床、石供桌等遺跡,能親身感受其神秘的氛圍,深入了解古代喪葬文化與墓室建造技術(shù)。同時,陵園地表那些石刻儀仗也很值得看:有獅子、墓表、狻猊、獬豸、狴犴、麒麟,還有武士控馬、大象、拿笏板的文臣,以及男侍、女侍等石作儀仗,另外還有望柱、神道碑等。這些不同時代的石刻風(fēng)格都不一樣,能看出古代工匠雕刻技藝的高超,也能感受到他們對藝術(shù)的追求。此外,靖江王陵博物館里還展示有靖江王陵出土的文物,像造型精致的青花梅瓶、陶瓷器、金銀器、玉器、金屬器等,從這些文物中,不僅能窺見靖江王當年的奢華生活,也能了解明代喪葬制度的具體面貌。

  ●出游貼士:

  市內(nèi)可乘坐13、24路公交車在靖江王陵或林校站下車,推薦與桂海晴嵐同游。

  推薦地點:雁山園

  ●簡介:

  雁山園位于桂林雁山區(qū),始建于1869年,曾為清代唐岳私人園林,后岑春煊購下改名。這里集桂林山水之秀、洞石之奇、樹木之異于一體,有相思江、千年奇樟等景觀,是嶺南第一園,也是廣西近代文化發(fā)源地之一,眾多名人在此留下足跡。

  ●看點:

  雁山園濃縮了桂林山水的最佳景觀,也是桂林山水中的江南園林。園里方竹山上有個天然石洞叫相思洞,因為洞邊有桃樹得名,透著股“世外桃源”的意境。進洞之后從洞里往外看,能看見綠竹、桃花和茅亭,視野一下變得開闊。而就在方竹山腳下,還有條往北飄的相思河,河水清得能見底,從方竹山腳冒出來,流到乳鐘山西邊突然就沒了,簡直是來無影去無蹤,因此也被人們稱為神秘的相思河。在園內(nèi),還有個云湖也叫鴛鴦湖,湖岸是自然的山石,湖邊種了柳樹,湖里養(yǎng)了荷花,湖中間還修了個大水閣,樣子像條船,所以叫碧云湖舫。登上碧云湖舫往四周看,柳樹條飄著,紅荷花點綴著,畫舫在湖面搖著,青山倒影在水里,美不勝收!園區(qū)內(nèi)民國風(fēng)滿滿,特別適合穿民國風(fēng)衣服拍照,隨手一拍都很有感覺。

  ●出游貼士:

  市內(nèi)可乘坐5路公交車在雁山園站下車。入園需購買門票,39.9元/人,學(xué)生半價。

  推薦地點:興安靈渠

  ●簡介: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譽。

  ●看點:

  升級改造后的靈渠公園,除了文化遺產(chǎn)靈渠本身不容錯過,講古堂展廳也值得一看,抬頭可見展廳內(nèi)“天下靈渠”的鏡面穹頂?shù)褂承呛?,展廳內(nèi)通過沙盤模型和AR設(shè)備,展現(xiàn)宋朝時的靈渠風(fēng)光,游客可以看到南、北陡門開閉、渠邊村莊生產(chǎn)生活等景象。此外,展廳大屏幕上還在不斷播放著動畫短片,介紹靈渠水利工程技術(shù)特點。最令人驚嘆的還有環(huán)形沉浸劇場,游客可以乘上“仿古船舵”,穿行于秦代軍船、唐宋客舟與明清商埠,感受一場貫通古今的靈渠漫游。劇場內(nèi)的墻面和地面上的場景設(shè)置逼真,仿佛能將游客的心緒帶到靈渠的故事中?!胺鹿糯妗弊詈笸2丛诿鞒绲澥甑南伎痛a頭,墻面呈現(xiàn)的是基于徐霞客《粵西游日記》而設(shè)置的互動點位,游客可以點擊相應(yīng)區(qū)域,回溯徐霞客當年所看見的靈渠。短短半個小時的游覽,通過多維互動讓觀眾親歷一場時空穿梭之旅。

  ●出游貼士:

  市內(nèi)可乘坐高鐵到興安北站或客運班車前往興安汽車總站,換乘701、702路公交車到靈渠公園下車。推薦入住樂滿地度假酒店,可與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同游。

  推薦地點:孫中山下榻處、徐悲鴻故居陳列館

  ●簡介:

  兩處舊址均位于陽朔縣的縣前街,孫中山下榻處原為書院講學(xué)堂,具有典型的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格,青磚山墻、斗拱屋架,1921年,孫中山先生曾在此下榻并發(fā)表演講。徐悲鴻故居是南方傳統(tǒng)院落布局,這里承載著徐悲鴻先生的創(chuàng)作記憶,他在此創(chuàng)作了眾多傳世佳作。

  ●看點:

  孫中山下榻處里的“孫中山與陽朔”數(shù)字主題展廳,用了多媒體展示、互動體驗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把孫中山先生和各界名人跟陽朔的故事講得特別生動。場館里還有石雕作品,把孫中山先生發(fā)表演講的場景還原得超逼真,游客看了就像穿越回過去,親身感受那段歷史一樣。而且在這兒還有個復(fù)古咖啡廳,彩色玻璃窗、木質(zhì)屋頂配上暖光,喝著咖啡感覺既溫馨又文藝。而徐悲鴻故居還原了徐悲鴻先生曾經(jīng)在陽朔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樣子,一進去就好像能看見他在這兒畫畫的身影。館里擺著他的作品復(fù)制品和詳細的生平資料,能讓游客好好了解他的藝術(shù)成就和人生經(jīng)歷。新開放的“徐悲鴻陽朔天民”展廳,用圖文結(jié)合的方式,專門講了他在陽朔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成就,還有他在這兒獲得靈感的故事。

  ●出游貼士:

  市內(nèi)可乘坐客運班車前往陽朔汽車總站,換乘803路公交車到榕蔭路口下車。故居緊鄰陽朔西街,食宿都特別方便,想吃陽朔啤酒魚,附近的大師傅、蜜棠、劉姐是口碑不錯的連鎖餐廳,團購實惠味道也不錯。


責(zé)任編輯:楊艷麗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快去評論吧。
網(wǎng)友評論
0條評論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