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奮斗祝福祖國】山水街巷公園項目設計組: 設計為“筆”,繪就城市更新壯美畫卷

來源: 桂林生活網-桂林日報 2024-09-26 11:29:20 我來說說 閱讀

  龍湖大廈門口山水街巷公園建成使用后,可更好地滿足周邊居民休閑交流、兒童玩耍游樂、老人鍛煉身體的需求。李騰釗 攝

  鐵封山腳山水街巷公園在設計時,結合海綿化理念,以綠地建設為主,不僅拓寬了人行道,還擴展出1000平方米的戶外活動空間。   記者徐瑩波 攝

  項目建成后,設計組成員來到西門橋頭設計山水街巷公園回訪,總結項目設計經驗。記者徐瑩波 攝

  開欄語

  金色陽光灑滿大地,累累碩果掛上枝頭,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迎來75周年華誕。

  七十五年砥礪奮進,七十五年風雨兼程。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桂林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為統攬,深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產業振興、鄉村振興、科教振興,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如今,在桂林大地上,處處升騰著創新創造的活力,閃耀著日新月異的進步,奏響踔厲奮發的時代樂章。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斗的結果,一切偉大事業都需要在繼往開來中推進。

  涓涓細流匯成江河湖海,平凡奮斗成就不凡事業。在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征程中,每一個值得銘記的瞬間,都有著桂林人的參與,都凝結著桂林人的心血;每一次的收獲,都推動著這座城市變得更加美好,讓500萬桂林人的生活更加幸福。

  奮斗是點亮青春中國的最靚麗色彩,是向美麗祖國最好的表白。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本報特別推出“用奮斗祝福祖國”系列報道,立體報道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桂林人民牢記囑托、實干篤行,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桂林篇章的新時代故事。

  □本報記者 徐瑩波

  9月20日傍晚,記者來到龍湖大廈門口山水街巷公園看到,在彩色步道上,伴著夕陽和微風,幾位市民正在悠閑地散步、聊天,兩位小朋友在打羽毛球,體驗運動的快樂;夕陽透過大樹灑在草坪上,大家的笑容在落日的余暉中顯得更加燦爛,周末的自在松弛在此刻變得具體可感。

  “龍湖大廈門口山水街巷公園是我市山水街巷公園項目(一期)的子項目之一,它的建成投入使用,可更好地滿足周邊居民休閑交流、兒童玩耍游樂、老人鍛煉身體的需求。”山水街巷公園項目設計組組長、桂林建筑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建筑設計三院設計師易亞釘接受采訪時說。

  易亞釘于2013年畢業于廣西大學建筑學專業,當年7月進入市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集團前身)三所工作。10多年來,懷著對事業的一腔赤誠,他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勤奮工作,逐步成長為企業骨干,并先后參與了桂林市委黨校、象山區凱風創業廣場、陽朔汽車站、平樂同樂汽車站等一批重大、優質項目的設計工作。這些項目在建成運營后,迅速成為相關地區的地標性建筑。

  為加快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推動城市更新,2022年,我市決定實施老城區五大景區(即象山、七星、伏波山、疊彩山、蘆笛景區)連線改造提升工程,山水街巷公園(一期)項目便是其中一個子項目。山水街巷公園(一期)項目總投資約2000萬元,包括信義路民眾米粉店旁、西門橋頭、濱江路人民醫院后門象鼻山公園二號門出口、濱江路漓江大瀑布飯店入口、喜來登酒店旁、逍遙樓旁、李秀文故居及伏龍洲入口、寶積山入口、龍湖大廈門口、鐵封山腳等10個點位。

  易亞釘介紹,街巷公園是指在城市的商業街區、居住小區之間,利用閑置的空地、巷道等空間,見縫插綠,因地制宜對市容、交通、綠化等維度進行提升改造,賦予其文化、休憩、娛樂等多方面功能,既能起到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又能便利市民生活。實施山水街巷公園項目,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空余地塊、零碎邊角,完善老城區及景區沿線的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推進環境優化美化,提升旅游體驗和城市品質,串聯沿線及周邊旅游景點和特色街區。

  “實際上,在項目正式實施前,我們已提前進行了點位遴選。”易亞釘說,項目要建設,首先要制定設計方案,而設計中最令人頭疼的就是選址問題。項目建設的是公共開放區域,但老城區寸土寸金,要找塊空地太難了。

  設計集團中標山水街巷公園項目設計工作后,根據集團領導委派,易亞釘擔任設計組組長,建筑設計三院設計師秦泓怡擔任副組長,組員包括諸葛夢晴、魏云飛等建筑設計三院40多名員工,涵蓋規劃、建筑、結構、景觀、給排水、電氣、市政道路、海綿城市、預算等9個專業。

  隨后,易亞釘與組員們一起開始了選址調研。他們先是拿著地圖預選了一批點位。接著,大家騎著電動自行車到一個個點位勘察、拍照,與周邊居民溝通交流,征集意見和建議。

  大約1個月后,設計組初步遴選了60個點位。“這些點位的遴選初衷,就是要治療城市病,解決市民生活中的痛點,讓群眾生活更便利。”秦泓怡說。

  秦泓怡介紹,西門橋是市區交通要道之一,很多同事每天都要途經該橋。過去,大家都覺得上下班高峰時該橋及附近道路特別擁堵。同時,西門橋頭原有的綠地雜草叢生,還是封閉式的,一些打零工的人在此攬活時只能坐在路邊,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大家決定把該點位列入此次項目設計方案。

  60個點位方案出爐后,市住建局、業主單位桂林中海基建投資有限公司等結合實際,最終選定了上述10個點位作為山水街巷公園(一期)項目的建設內容。

  隨后,易亞釘與團隊成員開始了漫長而復雜的設計工作。

  有些市民認為,設計師只需要在辦公室里用電腦畫圖即可,工作比較輕松。

  “那是部分市民的誤解。其實,市場對設計師的要求極高,我們不僅需要懂軟件,精通施工工藝,還要對各種材料如數家珍,具備優秀的口才說服甲方買單,并且要懂工程造價,在方案落地時控制成本。”易亞釘說,設計方案就是建設方的施工圖,必須符合現場實際情況。每個點位的施工都涉及方方面面,如地下管線的遷改,地面上建筑物、廣告牌、綠化等設施的拆除,都要與不同業主進行溝通。

  出設計圖紙、確定工藝方案、溝通進度、施工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修改方案……每個環節都需要設計師介入。為了確保項目設計方案更符合實際,那段時間秦泓怡經常往返于公司、業主單位、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城管委等之間,不斷溝通、協調。在設計方案公示時,還要向市民做好解釋工作。

  鐵封山腳山水街巷公園原址為疊彩區消防站,位于鐵封山與中山北路之間,較為狹小。原位于消防站旁的中山北路人行道寬度僅有1.5米,達不到城市主干道人行道通行寬度的要求,無障礙通行設施也沒有。

  易亞釘介紹,因消防站的幾棟建筑屬于國有資產,未經主管部門同意不可拆除,否則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最初的設計方案一方面要保留原建筑,另一方面要拓寬人行道至3米,保障行人通行便利,同時還要改造建筑外貌,使其融入整個街巷公園的景觀中。在施工期間,一位市民看到正在搭架子進行加固改建的建筑時提出建議:如果在人行道邊建設城墻,行人在通行時還是過于壓抑,希望繼續拓寬人行道。收到市民建議后,設計組與疊彩區政府經過研討,最終決定拆除消防站的部分建筑,把更多的空間讓給市民群眾。

  在設計組中,諸葛夢晴負責海綿城市和給排水設計工作。她說,2022年,桂林市入選“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各個山水街巷公園在設計時還要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這就要因地制宜將草地設計為下沉式綠地或雨水花園,道路設計為透水路面,還要適當設置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另外,針對具有桂林特色的漓江沿線場地特點,設計組還創新設計了石籠生態駁岸、階梯式植被緩沖帶等設施。設計方案確定后,依然會出現各類突發狀況,如部分施工人員由于缺乏海綿城市施工經驗,施工時雨水箅安裝比設計低了3厘米,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設計人員還得在現場指導他們施工。

  由于長期奮戰在工地,諸葛夢晴笑言:“即使擦了防曬霜,依然曬黑了。”

  在設計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8月,10個點位的正式設計方案全部完成。經過一段時間施工建設,目前已有9個山水街巷公園建成使用;李秀文故居及伏龍洲入口山水街巷公園仍在推進中。

  在西門橋頭山水街巷公園,這里拆除了原有的雜亂廣告牌、花圃圍欄,對電纜箱及電路進行了改造,并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新增了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植被緩沖帶等,同時擴寬路口機動車道,緩解了交通擁堵。在采訪中,一位過路市民告訴記者:“以前橋頭兩側也有綠化點,但是封閉的。改造以后,綠化設計有了高低層次的變化,從視覺上給人寬敞、整潔的感覺,出門見景真是愜意。那些在此攬活的人也可以坐在公園里,消除了安全隱患。”

  在鐵封山腳山水街巷公園,拆除原疊彩區消防站部分建筑后,結合山地地形進行了公園化改造,恢復了部分古城墻遺跡。這里結合海綿化理念設計,以綠地建設為主,不僅拓寬了人行道,還擴展出1000平方米的戶外活動空間,讓市民和游客可以更好地體驗古城文化。

  濱江路人民醫院后門象鼻山公園二號門出口山水街巷公園建成后,原位于濱江路人行道中間阻礙通行的三個綠化帶改成了可通行的重組木地面,大大提升了象鼻山公園二號門出口往杉湖景區方向的道路通行能力。

  在濱江路漓江大瀑布飯店入口山水街巷公園,杉湖邊原來的綠化帶靠機動車道一側多了一條人行步道,并鋪裝了透水混凝土。悠長的藍色步道在一片綠意中格外亮眼。這里的改造主要集中在通行安全方面,協調人、車、路之間的關系,對原有綠化區域進行了相應縮小,增設了人行步道,從根本上解決了原有道路步行空間受限的問題,保障交通有序運行。采用的透水混凝土在保證強度的基礎上,具有高透水性,在強降雨時雨水能快速進入土壤,減少路面積水,具有很好的防滑效果。

  另外,在部分山水街巷公園還增設了自來水直飲設備,大大方便了市民和游客。

  在建設山水街巷公園的同時,近年來我市還持續實施了一系列城市更新項目。正是一個個更新項目,一幕幕蝶變場景,讓“開窗見綠、出門見園”成為桂林居民身邊的風景,越來越多自然山水融入城市空間,鋪就了桂林城市文明的生態底色。

  “山水街巷公園的美化在細微處,‘小而美’猶如點睛之筆,體現著城市的內在‘氣質’,形成連續、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體系,舒適便民的同時煥新街巷活力。”秦泓怡說。

  前段時間,住建部通過了桂林市《以生態優先理念提升漓江流域人居環境的桂林行動——青年引領的“城市山水街巷公園計劃”》申報材料,我市成為今年全國唯一申報聯合國人居獎城市。

  易亞釘表示,團隊將認真總結成功經驗和反思不足,并以此為起點,繼續做好山水街巷公園后續項目的設計工作,用腳步丈量城市,用筆精心繪圖,爭取設計打造一批新的城市景觀小品,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用汗水推動城市更新,用奮斗助力桂林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


責任編輯:楊艷麗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快去評論吧。
網友評論
0條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