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沉默的“夏日殺手”

來源: 桂林生活網-桂林晚報 2025-07-03 11:06:11 我來說說 閱讀

  熊利明(桂林市人民醫院)

  一、觸目驚心的數字:溺水為何成為“頭號殺手”?

  每年夏季,溺水事故頻發。據國家疾控中心數據統計顯示,我國每年有5萬余人死于溺水,其中14歲以下兒童占比高達56%,且農村地區發生率更高,是城市的3倍。更令人痛心的是,兒童意外溺水死亡的占40%-60%,且落水后僅2-5分鐘,就可能導致死亡。

  1.溺水的本質:窒息性缺氧

  當溺水時,嗆水窒息或本能閉氣至喉部痙攣、聲門關閉,無法發出呼救聲,形成“寂靜溺水”。若未及時被救起進行干預,缺氧4-6分鐘即可造成不可逆腦損傷,10分鐘以上死亡率超過90%。

  2.溺水對身體導致的損害或影響

  急性期:肺水腫、電解質紊亂、心律失常,及時處理,救治成功率高,致殘率低。

  繼發性損傷:吸入性肺炎、腦水腫、多器官衰竭(“二次溺水”),出現繼發性損傷,救治難度加大,死亡率致殘率上升。

  長期影響:幸存者中20%遺留腦癱、智力障礙或癲癇等后遺癥。

  二、不同人群的高危場景或行為

  1.低齡兒童(4歲以下)

  高危場景:家中水缸、浴盆、水桶(5cm深水即可致命)。

  典型案例:杭州4歲女童浴缸溺亡,家長僅離開數分鐘。

  2.學齡兒童(5-9歲)

  高危場景:水渠、池塘、水庫(暗流、水草、淤泥致死率超60%)。

  危險行為:撿拾落水物品、模仿影視跳水。

  3.青少年及成人

  高危場景:自然水域(水庫、江河)、工地積水坑、泳池抽筋。

  認知誤區:90%溺亡者會游泳,但野外水域復雜度遠超泳池。

  三、怎么識別溺水、怎么自救:黃金30秒的生死抉擇

  1.溺水者的無聲信號:因為無聲,最容易被忽視。

  頭部姿勢:半直立漂浮,面部浸水,眼神呆滯或閉眼。

  肢體動作:手臂劃水但無法前伸,腿部下沉,無呼救聲。

  2.自救四步法

  保持冷靜:減少耗氧,避免嗆水(慌亂中耗氧量增加300%)。

  仰漂姿勢:頭后仰,口鼻露出水面,雙臂水平展開,雙腿交替打水。

  利用漂浮物:抓住泡沫板、空塑料瓶等延長漂浮時間。

  呼救時機:發現救援者時,揮手或間斷性呼救(避免連續發聲)。

  四、科學施救:非專業人員的“三不原則”

  1.禁止盲目下水

  風險:溺水者求生本能會死死抱住施救者,導致雙雙溺亡(人鏈救援死亡率超80%)。

  正確做法:優先使用長桿、繩索、救生圈等工具,從背后接近落水者。

  2.急救四步流程

  評估環境:確保自身安全,撥打120并啟動應急響應。

  快速上岸:利用救生設備或多人協作拖拽,避免正面接觸。

  清理氣道:清除口鼻泥沙、水草,采用“仰頭提頦法”開放氣道。

  心肺復蘇:

  無呼吸/脈搏:從人工呼吸開始,立即實施30∶2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按壓深度5-6cm,速率100-120次/分,注意胸廓回彈)。

  有呼吸但昏迷:側臥位,清理分泌物,監測生命體征,避免誤吸,等待120救援。

  注意:禁止“倒掛控水”!可能加重誤吸和腦損傷。

  五、防溺水核心措施:從個人到社會的立體防護

  1.個人防護

  技能培訓:兒童4歲以上學習游泳,掌握踩水、漂浮等技能。

  裝備選擇:選擇專業泳衣、浮板、臂圈,避免充氣玩具替代救生設備。

  2.家庭監護

  加強家庭監護,做到“四知道”原則:知去向、知同伴、知內容、知歸時。

  家庭環境管理:蓄水容器加蓋,清理庭院水坑,安裝圍欄。

  3.社會共治

  加強社會共治,社區政府在每年溺水高發季節通過各種渠道進行溺水警示教育,如水域警示:水庫、池塘設置圍欄與警示牌,夜間加裝照明。

  建立及不斷完善救援體系:推廣“15分鐘救援圈”,配備救生圈、AED等設備。

  六、破除認知誤區:這些“常識”正在致命

  1.誤區:“會游泳就不會溺水”

  真相:抽筋、嗆水、暗流等可致游泳者瞬間失控,占溺亡案例的35%。

  2.誤區:“溺水者會大聲呼救”

  真相:真實溺水無聲且快速,兒童在水中安靜超1分鐘即需警惕。

  3.誤區:“手拉手能救人”

  真相:人鏈斷裂導致群死概率達70%,未成年人嚴禁參與救援。

  4.誤區:“獲救即安全”

  真相:繼發性溺水可延遲發生,獲救后需醫學觀察24小時。

  七、結語:提高認識,防患于未然,讓每個生命遠離“寂靜之殤”。

  作為急診醫生,我呼吁全社會構建“預防-識別-救援-救治”全鏈條防護體系。記住:溺水不分年齡與場所,預防永遠勝于治療。讓我們攜手行動,讓安全成為夏日最美的風景線。


責任編輯:楊艷麗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快去評論吧。
網友評論
0條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