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國抗日怒潮涌動。這一年,廣西開始復辦軍校。其實在抗戰時期,在廣西開辦的軍校不止一所,在桂林全州,就還保留著一處抗戰時期的軍校辦學舊址——國軍陸軍步兵學校西南分校舊址。
全州縣塘頭腳村有一座遠近聞名的碉樓
全州縣咸水鎮黃沙村委塘頭腳村距離全州縣城30余公里的,這里是全州縣“南大門”。在這個村子里,如今依然保存了大量的傳統建筑,現存古建筑占全村建筑一半以上。其中最顯眼的莫過于一棟保存較完好的碉樓,也就是國軍陸軍步兵學校西南分校舊址。
舊址建筑俯瞰圖。
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筑的一個特殊類型,因形狀似碉堡而得名。這樣的建筑集防衛、居住于一體,在過去南方城市比較多見。如今在桂林恭城、平樂、永福、灌陽等地都還能找到這樣的碉樓。今天我們走近的全州縣咸水鎮塘頭腳村的這棟老房子就是這樣的一座保存較完好的碉樓。
話說回來,好好的房子為何要建得像個碉堡一樣呢?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過去的社會治安與今天我們生活的當下相比可以說是天差地別。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數千年中,這片土地上的戰爭從來沒有斷過,到民國時期,戰亂更為頻繁,匪患尤為猖獗。于是,像碉樓這樣具備防御性的民居建筑便孕育而生。
碉樓的主要特點就是高墻深院,整體要高于一般的民居。此外,無論材料還是工藝,與其他一般的居住建筑相比,強度都要高出幾個層級。碉樓的窗戶開口較小,設有鐵柵和窗扇。碉樓墻壁上開設了向前和向下的射擊孔,可以居高臨下地還擊來犯之敵。那么,這樣一座碉樓的造價相比普通民居而言就要高出許多,在過去,這樣一棟碉樓基本上都是地主家所建。
建筑內部。
位于咸水鎮塘頭腳村的這棟碉樓最早就是由全州遠近聞名的大地主蔣新民所建。據當地人傳,當時這位大地主坐擁良田上千畝,長短工幾百人,糧食幾十萬公斤,總資產過億元,護守(家丁)十多人,擁有槍十多支,資產眾多。而當時的全州那可是龍潭虎穴之地,匪盜猖獗,民國初期全縣大大小小匪幫達十八股,蔣新明豐厚的家產怎么可能不引起匪盜的注意呢。為保障自身安全,他不惜花重金修建了這座造價不菲的碉樓。
碉樓在設計上不僅堅固難用,同時也兼顧美觀。圖為門洞上的精美石刻雕花。
這座碉樓呈長方形,長約31米,南北寬約16米。建筑四面轉角都有向外凸伸的炮樓。墻體四面建有瞭望窗,設有槍眼。該建筑為二層,為磚木結構,主體墻用青石和青磚砌成。建筑除了本身堅固厚實之外,同時也堅固一定的審美,門柱、門檻、門楣都是由青石精細打磨雕花鏤草后再鑲嵌而成。內庭則是清一色的木隼結構,內門窗構件都雕刻龍鳳花鳥瑞獸,十分美觀大方。這棟建筑自1924年開建至1929年竣工,在沒有現代化機械的幫助下,光靠人力,足足花了五年時間建成。
時刻提醒著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可以說,這棟碉樓初起是民建民用,但后來又是怎么變成軍事機構所在地了呢?
此前“8號大院”尋找篇章中我們提到過,1938年,武漢會戰之后,軍委會決定將全國戰場一分為二,南部戰場歸屬桂林行營指揮,北部戰場歸天水行營統籌。
“行營”這個單位的全稱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而軍事委員會是當時中國戰時最高領導機構,是事實上的戰時政府。理論上,當時的行營具備了很高的軍事決策權。
建筑門洞。
而當時白崇禧作為桂林行營的主任,負責了半個中國戰場的指揮權。此時的桂林作為“大后方”已成為廣西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也讓當時的蔣介石開始忌憚,他怕“新桂系”發展過度而越權,所以在1940年,他將桂林行營改組成桂林辦公廳,把一個軍事指揮機構變成了辦事機構,而白崇禧則被調離了桂林行營,把李濟深調到這里任桂林辦公廳主任。
雖然“新桂系”當時在軍事上被奪取指揮權,但辦辦教育,搞搞后勤保障還是被允許的。于是,這一年,軍事委員會開設的陸軍步兵學校西南分校校址就設在了全州縣咸水鎮黃沙村委塘頭腳村,隸屬于桂林辦公廳,由李濟深直接管轄。而這棟堅固的碉樓作為軍事機構的駐扎點則再適合不過了。
說到抗戰時期的軍校,大家最耳熟能詳的莫過于黃埔軍校,說到這個陸軍步兵學校,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其實,這所院校的水平或者說級別要高于黃埔軍校。查閱相關資料可知,在國民黨步兵教育體系中主要分三個層級:首先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黃埔軍校,后又叫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這所軍校主要開展基礎軍事教育;其次是我們這期說到的這所陸軍步兵學校,屬于在基礎軍事教育之后進行深造的一所軍校;再往高處走的軍事人就要去陸軍大學深造了,這是當時我國軍事教育領域最高的學府。也就是說,陸軍步兵學校的層級是處于黃埔軍校和陸軍大學之間的存在。
碉樓墻壁上專門設計的射擊孔。
陸軍步兵學校始建于1932年,最開始在南京辦學,其教育目的是增進步兵軍官的戰術、射擊、通訊等學術;1940年春,出于戰備考慮,陸軍步兵學校于廣西全州設立西南分校,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這個地方。
但沒過多久,1944年冬,日軍襲擾湘桂,桂林保衛戰一觸即發,全城進行了大撤離。這所分校便并入了本校。也就是說,這所陸軍步兵學校西南分校的建校歷史只有4年,辦校期間,這里曾聚集教職員工700余人。如今碉樓上的十多扇通風窗戶也是辦校時所開。
據全州縣咸水鎮塘頭腳村退休教師蔣國喜撰寫、咸水鎮辦公室整理的《桂北傳統村落(40)悠悠歲月塘頭腳》中記載,抗日戰爭后期,國民黨部隊從西南分校撤走,日本侵略者強行駐扎碉樓,1945年投降退出。
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成立了紹水區(六區)政府,碉樓成為區政府所在地,區政府所有部門都在塘頭腳村成立,咸水紹水所有糧食于該村儲備,村中十分熱鬧,年終區政府常常在這里搭臺唱戲,周邊十幾里的群眾紛紛趕來看戲,當地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每次召開三級干部會時可達幾百人。
直到人民公社成立,區政府遷至紹水。雖然政府單位遷走,村里地主的居民房和碉樓暫時閑置,但在不同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次駐扎塘頭腳村,地質隊也幾度駐扎,都是以碉樓為指揮中心,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該村才慢慢冷清下來。
后來,地主居民房分給了群眾,碉樓仍屬政府,但由于沒有專人管理,有人蓄意破壞及村民在其置放雜物圈養豬羊,現已部分殘破。但整座樓外觀仍然保存完好。
碉樓這樣的特殊建筑生于戰亂年代,戰時她可當作碉堡與敵人抗爭,饑荒時可以屯糧以備不時之需,如今我們生活在了和平年代,人們吃得飽,穿的暖,居住條件大幅改善,這樣的一座碉樓實用性大不如前,被淘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與其說她是一棟老房子,不如說她更像一座豐碑,她立在那里時刻提醒著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來源丨桂林日報(記者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