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前 桂林籍廈大學子易元勛北上抗日犧牲 92年后 《廈門日報》與《桂林日報》聯動為其尋根 英烈遺志照今人 尋根鑄魂礪初心
圖①:資源縣梅溪鎮大坨村的易氏大家族族譜。 記者秦麗云 攝
圖②:資源縣梅溪鎮大坨村的易氏大家族族譜上,有“元”字輩。 記者秦麗云 攝
圖③:《江聲報》1933年4月17日第四版,關于易元勛成仁后的報道。(資料圖片)
圖④:1933年5月30日,《江聲報》報道易元勛追悼會。 (資料圖片)
圖⑤:廈門大學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圖說廈門黨史》,記載了1933年2月5日,廈門大學師生歡送易元勛、李治年、秦賢行等人北上抗日時的合影。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秦麗云 《廈門日報》記者唐俐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面對日本侵略,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挽救民族危亡。祖國各地,無數熱血青年抗日救亡,奔赴前線抗敵。桂林青年易元勛,正是其中一位。
92年前,正在廈門大學就讀的易元勛投筆從戎,北上抗日,后不幸血灑疆場。因廈大抗戰期間內遷,易元勛的檔案資料付之闕如,只知烈士在家鄉尚有父母、兄弟、妻女。
今年6月中旬,《廈門日報》向《桂林日報》發出倡議:兩報聯動,一起為桂林籍英烈易元勛尋根,以慰英魂。
連日來,本報記者多方走訪、查找,觸摸那一段已塵封92年卻依然閃光的抗戰印記,感受一名桂林熱血男兒的錚錚報國志、拳拳愛國心……
■歷史回顧
92年前 桂林籍廈大熱血青年北上抗日
連日來,記者翻閱廈門大學、《廈門日報》、《廈門晚報》等提供的史料,梳理英烈易元勛抗日前后的人生經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廈門大學師生同仇敵愾,掀起抗日救亡運動。1933年,《廈大周刊》二十卷有一份《北上抗日學生之報告》,內有“痛哉山海關已高懸日旗!醒乎咱們共殺日本人去!本校學生李治年易元勛及職員秦賢行等北上參加抗日”的記載。
廈門大學相關資料顯示,1933年2月5日,廈大抗日救國會為易元勛、李治年、秦賢行等人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在《廈門大學革命史畫冊》里,以《投筆從戎》為主題附圖兩張,記錄了當時廈門大學歡送易元勛等3人北上抗日的合影。
從當時的媒體報道看,易元勛、李治年、秦賢行等人于1933年2月26日輾轉抵達河北海陽。他們隨軍趕赴第一道防線,在冰天雪地的戰壕里積極宣傳,激勵前線將士;在人潮涌動的街道上散發傳單、發表演說,激發民眾的抗日熱情。
易元勛等人曾寫信回廈門,述說前線的情況。他們在當年3月20日由海陽前線隨軍西遷灤縣后,發現灤東一帶“防御工事極為堅固”。《江聲報》的相關報道顯示,易元勛等人“因無若何工作可做,且與初志相違,是以決于明晨馳界嶺口參加工作,因該處戰事極為猛烈故也”。界嶺口是長城上的一處關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從信中可知,易元勛、李治年、秦賢行等人是到戰事最激烈、最需要服務的地方去。易元勛北上后曾在給同學的信中說:“現在救國方法太多,各言其是,致使青年們無所適從。我們當學生的只有兩條路,一是從學問上努力,預備將來發奮圖強;一是立刻跑到前線(為國殺敵)。”
為國捐軀時年僅24歲 廈大專為其舉行追悼會
熱血報國,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不久,李治年、秦賢行從前方發來噩耗,易元勛于1933年4月15日在河北灤縣執行任務時為國捐軀。
1933年4月,《廈大周刊》第12卷第23期的《北上抗日學生易元勛君死難》一文記載:噩耗傳來,本校全體員生,莫不悲悼。易君平素在校,品學兼優,此次自愿犧牲學業,赴前線備嘗艱苦,其熱心愛國之精神,尤是為吾校爭光,民族生色……該周刊發出號召:“我儕后死者,尤須繼易君之精神,完烈士之遺志,繼續奮斗,務使日寇斂跡,還我河山。”1933年4月18日,廈門大學教職員救國會執行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決定推舉三名代表籌備易元勛的追悼會。
1933年5月30日廈門當地報紙《江聲報》刊發的《廈大追悼易元勛大會 到數十代表暨全校員工》一文,記錄了追悼會的情況。報道稱,廈大在群賢樓大禮堂為易元勛舉行追悼會。“禮堂……兩旁懸滿各機關、社團、學校挽聯、挽軸數百”。報道末尾部分對易元勛的生平做了簡要介紹。文中稱,易元勛原籍廣西桂林,桂林中學畢業后,入法專學校;1931年秋,轉入廈大法學院就讀。易元勛兄弟四人,犧牲時只有24歲,父母均健在,家中“尚有嬌妻及二幼女”。到廈大就讀后,家人都期待他能“早日學成歸里,一家人的衣食有所依靠”。
■助英烈魂歸故里
廈大曾欲立碑紀念未果 吾輩繼續為英烈尋根
熱血青年為國捐軀,生者該如何告慰英魂?《廈大周刊》在報道易元勛追悼會時稱:“聞追易籌備會,尚擬出一悼易特刊,留為永遠紀念”。1933年5月8日出版的第316期《廈大周刊》顯示,廈大第62次行政會議討論為易元勛建銅質紀念碑的事宜。
2021年4月13日,《廈門晚報》刊載的《當年未立之碑 今朝能否勒石——廈大抗日英烈易元勛88年前投筆從戎,校方曾欲為其立碑,今再提議》一文中稱,該報記者翻閱相關史料,未發現這份“悼易特刊”。廈大行政會議討論的易元勛銅質紀念碑,恐因時局混亂,也未能豎立。
據《廈門晚報》原副總編輯葉勝偉介紹,今年將在廈門“燈塔公園”內的抗日死難者紀念雕塑為桂林籍廈大學子易元勛等多位抗戰烈士刻碑勒石。該報于2021年刊發易元勛相關報道后,有關英烈身世的調查一直沒有進展。今年,恰逢抗戰勝利80周年,希望通過桂林、廈門兩地聯動及《桂林日報》《廈門日報》兩報聯動的方式,一起為易元勛尋根。
本報記者多方走訪暫未果 懇請社會各界共助力
6月16日,本報記者在接到此重任后,就根據相關信息,開啟為英烈易元勛尋根事宜。
因沒有易元勛英烈的家庭地址、家人姓名等關鍵信息,記者只能根據其在桂林中學就讀的信息作為線索查找。記者第一時間聯系了桂林中學。不過,桂林中學相關負責人在查找檔案后遺憾告訴記者,該校圖書館古籍部保留最早的是學校1929年、1930年的資料。但是,根據易元勛英烈的出生時間判斷,其應該是早于1929年入讀該校。不過,在該校現有的1931年以前在校生名錄中,沒有找到易元勛的名字。
隨后,記者又試圖找尋易元勛曾經就讀過的桂林法專。中國法學教育網的相關資料顯示,桂林法專全名廣西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建于1908年,位于桂林疊彩山麓的秀峰書院。1930年,該校停辦。因年代久遠,與該校有關的學生信息已無法查證。
查找陷入僵局,記者決定根據易元勛的名字,通過全國易氏族譜進行查找。幸運的是,記者在廣西易氏字輩的相關網絡信息中查找到,資源縣梅溪鎮大坨村是一個易姓大村。其中,該村易姓字輩中的老一輩字輩表為:“銘應必維志仁文得才世,大國有朝正永元仲福敬”,包含“元”字。而桂林其他易氏家族的字輩表中,并無“元”字。
根據這一線索,記者找到了梅溪鎮大坨村委會主任易長林。湊巧的是,他正是負責該村易姓族譜管理事宜等的負責人。易長林告訴記者,該村易氏家族,數次修族譜。其中,確有“元”字輩,且該輩分的族人,大多是清末民初出生,與易元勛英烈的出生時期相符。據了解,大坨村易氏始祖銘欽公于明朝年間來大坨村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發展至第二十四代“家”字輩。目前,該村易姓村民超3100人。
記者翻看大坨村易氏家族族譜,確實有“元”字輩。但在族譜中詳細查找,卻查不到“元勛”一名。大坨村92歲的長者易敬華說,該村易氏家族數次修譜。其中,第五次修族譜是在1908年,第六次修族譜已是1999年。易元勛生于1909年,沒有趕上第五次修族譜,又很可能在第六次修族譜時被漏掉了。根據易元勛“有四個兄弟”等線索,記者與易長林在族譜中查找,并無相匹配的信息。
“這位英烈,為國捐軀,令我們后輩敬仰!為他找到家族、后人,是我們易氏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易長林說,雖找尋未果,但是他會繼續努力。
山河已無恙,英烈須葉落歸根。為抗日英烈易元勛尋根,仍在繼續。懇請社會各界知情者及熱心人士提供線索,讓我們一起助英烈“回家”,讓他的事跡,被故土的更多人知曉、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