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植物圖譜”:寫在河流兩岸的詩

來源: 桂林生活網-桂林日報 2025-02-17 10:07:39 我來說說 閱讀


  


  圖①:綠意盎然,世外桃源。漓江兩岸,生態之美與人文之美互相交織。 李凱 攝

  


  圖②:漓江兩岸植被茂盛,野生動物愜意棲息。   李凱 攝

  


  圖③:在桂林,有豐富的綠色植被資源,生態環境優美。 王戰飛 攝

  □本報記者 韋莎妮娜

  164公里的優美畫卷,12000平方公里的生動展現,漓江是大自然東方美學的極致代表,更是一座天然的動植物多樣性寶庫。

  從遙遠先秦的《山海經》到宋代的《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漓江流域的植被有著悠久的歷史。千年古杉和古榕,新發現的珍稀物種,3100種維管束植物……可以說,植物的豐盛或稀缺,直接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一個人文與綠意交織的漓江,正是古往今來人人向而往之的精神家園。

  古籍里的漓江植物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

  在遙遠的5600年前,《山海經·山經·南山經》記載的第一座山便是招搖山。

  招搖山,也就是漓江的發源之地貓兒山。根據《山海經》記載,上古時期的貓兒山上不僅有很多桂花樹、金礦玉石,還有很多珍奇植物和異獸。其中有一種像韭菜一樣的草叫做祝余,傳說吃了肚子就不會餓。還有一種樹木,它的木紋是黑色的,開出的花光芒四照,佩戴它在樹林里走路就不會迷路。

  這段或許是關于漓江流域植物最早的文字。盡管《山海經》的紀實性存在爭議,但不妨礙我們一窺古人對桂林山水的奇幻想象。

  宋代的范成大和周去非則忠實地記錄了八百多年前漓江流域的植物生長情況和種類。

  在《桂海虞衡志》中,范成大記載了桂林的各種苗木花卉。如上元紅、白鶴花、添色芙蓉、桂花樹、榕樹、龍骨木等,其中不乏有意思的植物,比如漬鹽水中百年不腐的思儡木、色如胭脂的胭脂木、一莖六葉能驅蜈蚣和蛇的都管草、入口即中毒的胡蔓藤,等等。范成大觀察到,當時漓江流域的異草瑰木“多生窮山荒野,其不中醫和匠石者,人亦不采。故余所識者少”。

  《嶺外代答》一書中,周去非在《桂海虞衡志》的基礎上繼續梳理了嶺南地區44種花草樹木。除了記錄常見草木如桂樹、杉樹、榕樹外,他還記錄了各種可以食用的山野草木的果實,稱為“百子”。如煮熟后像板栗的羅晃子(羅望子,也就是現代人愛吃的酸角)、可以制作醬菜的地蠶子、酸甜可口的黃皮子、類似李子的布納子,等等。

  此外,晉朝嵇含寫的《南方草木狀》和唐朝劉恂的《嶺表錄異》里,都有提及桂林在內的嶺南地區的各種植被種類和功用。

  千年的綠意盎然

  上世紀90年代,漓江流域的植被依舊豐盛茂密,種類繁多。

  根據1998年出版發行的《漓江志》,當時的漓江流域不僅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如銀杏、銀杉、資源冷杉、蘇鐵、南華木(伯樂樹)、水松、南方紅豆杉、桫欏等,還有長苞鐵杉、莨子三尖杉、福建柏、樟樹、喜樹、楠木、白豆杉、觀光木、櫸木、水青岡、厚森、小葉紅豆、馬尾松等國家二級植物。此外還有珍稀瀕危植物桂林紫薇、蘇鐵蕨、小花異裂菊等。

  當時沿江兩岸的常見植物則有鳳尾竹、桂花、榕樹、香樟、楓香、烏桕等地方樹種,經濟植物有柑橘、柚子、柿子、板栗、金橘等。常見的人工植被有馬尾松、溫地松、杉木、苦楝、泡洞、樟樹、楓楊、香椿、梨、桃、李、沙田柚、竹、油茶及柑橙等。常見的灌木主要有桃金娘、杜鵑、柃木、檵木、黃荊、野牡丹等,常見的草本有黃茅草、畫眉草、五節芒、鐵芒萁、狗脊、野枯草。

  在這其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植物。它們就像一張綠色的名片,靜靜地見證著自然的風霜雨雪和時代變遷。

  位于漓江兩條支流——榕津河與沙江河交匯處的平樂縣張家鎮榕津村,巨大的千年古榕,仿佛在向來者訴說著一段人與自然的傳奇。較大的一株古榕樹名為“月老古榕”,至今已有1050多年樹齡。古樸蒼勁的虬枝上,樹冠覆蓋面積已經超過1000平方米,被譽為“華夏第一榕”。該村現共有古榕10棵,構成了極為罕見的古榕群。人們依榕樹建村扎寨,形成了古街古鎮、商賈會館,世世代代生息繁衍。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這是外界對漓江之源——貓兒山的評價。形成于遙遠的古生代加里東早期,受第四紀冰川的影響微乎其微,貓兒山成為了許多古生物的天然庇護所,也是名副其實的物種基因庫。這里有包括“植物活化石”南方鐵杉在內的多種珍稀植物,還有一級保護植物鐘萼木、紅豆杉和銀杏,等等。

  這片靜謐的森林里,有一處名為“千年之吻”的自然奇觀,不少游人慕名前來拍照打卡。抬頭仰望,兩棵相鄰的參天鐵杉樹冠形狀宛如一對親密的愛人正在相互親吻。一旁的植物名片這樣介紹:“歷經1314年,生長相吻于此。”讓人不由得感嘆大自然造物主的神奇。

  有數據顯示,僅南方鐵杉貓兒山就有900棵之多,最長樹齡超過1000年。它們是第四紀冰川的幸存者,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極其罕見。

  攝影發燒友“簡單”每年都要上貓兒山一次。對于他而言,這里的負離子空氣和一望無際的綠意是城市里享受不到的“自然奢侈品”。“漓江不僅僅是自然賜予桂林的一塊瑰寶,更是浪漫之地。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像是上天寫在漓江兩岸的詩歌。”“簡單”說。

  而在漓江下游的一個巖洞里,平樂報春苣苔正在隱秘的角落里茂盛生長。大多數苦苣苔科植物分布范圍非常狹窄、生境極其隱蔽。它們或生長在懸崖峭壁、天坑、溶洞,或在熱帶雨林的樹枝上,甚至在瀑布水簾背后,植物界給苦苣苔科植物贈予了一個雅號“世外隱士”。

  這塊貧瘠的喀斯特巖石,便是平樂報春苣苔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住所。平樂報春苣苔屬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它喜歡潔凈的空氣和土壤。有數據顯示,平樂報春苣苔所處的環境負離子含量在24000個/立方厘米左右,是普通洞穴負離子含量的7倍左右。如此苛刻的生長環境要求,正是漓江流域良好生態條件的生動寫照。

  藏著無限驚喜的“植物寶庫”

  兩岸青綠,草木豐沛。根據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發布的一組相關數據,到2024年,漓江流域已知維管束植物種類達到了3100種,具有生態系統類型齊全、群落結構多樣、生物資源豐富、特有物種繁多等特征。

  古樹方面,目前,漓江流域共分布有古樹4360株,隸屬于40科91屬124種,其中3種為國家Ⅰ級野生重點保護植物,8種為國家Ⅱ級野生重點保護植物。古樹組成以三級古樹為主(3677株),占總株數的84.33%。古樹整體生長狀態良好,正常生長的古樹占總株數的94.81%。

  豐富多樣的植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與此同時,漓江流域這個“植物寶庫”也在不斷地埋下“彩蛋”,靜待有心人前來發現。

  2023年9月,廣西林科院與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科研人員在貓兒山發現一小片正處于盛花期的香茶菜屬植物。植株上布滿密集的腺點和短硬毛,引起了考察隊員們的注意。后經對比研究發現,該物種是唇形科香茶菜屬的新物種,在此之前從未被任何文獻記載過。科研人員將其命名為貓兒山香茶菜。

  香茶菜屬隸屬于唇形科植物,我國原記載有77種,全世界約有100種,分布于亞洲熱帶和溫帶地區,少數種類產于非洲。貓兒山香茶菜的發現意味著廣西植被特有物種數量又增加了一個,漓江流域植物寶庫更加多元化。

  除了貓兒山香茶菜,去年,廣西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員還在漓江沿岸發現另一個風箏果屬新物種——陽朔風箏果。該物種目前僅發現分布在漓江河畔的喀斯特石山上,數量極為稀少,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等級劃分標準該物種為極危物種。

  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濕地,被譽為“漓江之腎”。據宋朝周去非所著的《嶺外代答》記載:“舊有群仙于此,輜羽駕,編于碧空,競日而去,里人聚觀壯聞,因名會仙里。”宋朝以前,會仙濕地面積達到了65平方公里,相思江、良豐河、古桂柳運河在此聚集交匯。濕地內湖澤遍布,水草豐盛,魚翔淺底。如今,因種種原因濕地現存面積不及宋代的1/10。所幸的是,這里依舊綠意盎然,烏桕樹、華克拉莎、水龍、狐尾藻、蘆葦等植物肆意生長。從2012年以來,在多方努力下,會仙濕地開展退耕、退塘還濕等工作,還濕面積超2200畝,維管束植物從316種增至639種,水生植物數量達到290多種。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普通野生稻,零星地分布在睦洞湖周邊的沼澤濕地中。這種從外表看其貌不揚甚至有點像稗草的植物,堪稱是我國稻種資源的“基因密碼本”“植物大熊貓”,是水稻雜交育種工作中最為重要的原材料。每當金秋豐收季節,野生稻抽穗揚花,與翩翩飛翔的候鳥組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麗畫卷。

  而在資源縣銀竹老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植物活化石”美譽的資源冷杉實現了全球首次野外回歸。這個世界瀕危物種保護的標志性樹種自1977年被發現以來,出現了野外種群快速衰退的現象。拯救性保護工作箭在弦上。

  經過廣西植物研究所的精心培育,80株6年生和3年生的資源冷杉苗木已經于近年來實現了野外回歸,邁出了種群恢復的第一步。預計到2030年,等到資源冷杉種苗野外回歸種植1.2萬株以上,該種群就能擺脫衰退的處境,恢復到穩定增長狀態。

  從遙遠的招搖山,到如今人們圍繞漓江流域建設的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個風景名勝區、3個森林公園、1個濕地公園、2個地質公園、1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漓江流域的“植物寶庫”愈發綠意盈盈。那些已知的和未知的植被,成為了漓江流經之處的生動注腳。它們仿佛在訴說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護自然,只要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責任編輯:申蓉群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快去評論吧。
網友評論
0條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