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街村:千年縣署地 一部靈川史

來源: 桂林生活網-桂林日報 2025-07-07 11:12:24 我來說說 閱讀

  圖①:頗具規模的陳家大院。

  圖②:保存較完好的南門。

  圖③:歲月在古城里的水井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

  圖④:重建的古城墻。

  圖⑤:今三街鎮政府內,保存完好的老縣政府樓。

  □本報記者胡曉詩 文/攝

  靖江王城保留了明藩王府的精華,永寧州古城留存了州城的輪廓,三街古城則為桂林保存了僅有的縣級古城概貌,這些樓殿城垣共同勾勒出桂林這座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的模樣。三街古城位于靈川三街鎮三街村內,當我們走進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傳統村落時,走進的也是一座桂北縣城漫長的來時路。

  千年縣治所在地,領中原風氣之先

  從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置靈川縣始(又有一種說法是唐武德四年),直到1954年6月撤縣并入臨桂縣,其間約1300年,三街一直是靈川縣的縣治所在地??梢哉f,三街是名副其實的“桂北首邑”。

  三街北部的北障山與海洋山系的東山平行對峙,形成湘桂低谷走廊出口,又位于漓江上游南端,是中原南下的必經之路,“陸路通南北,水路連楚越”的地理位置使靈川自古有“楚越往來之要沖”的美譽,向來就“領中原風氣之先”。因而歷史上的三街風光一時,一度成為桂北的經濟重鎮和軍事要塞。

  承襲中原之風,三街古城的街道完整嚴謹,城池頗具規模,文物景觀博大精深。據縣志記載,歷史上三街古城各種亭臺、道觀、樓閣有40余處,城內詩賦碑文至今已發現20余處。靈川的老八景,有七景在三街,“百丈霽雪”“千秋文筆”“銀江曉渡”“黃崗獅拱”“煙寺曉鐘”“赤壁象蹲”“元真仙跡”,歷史的厚重與自然的韻味相映生輝,讓這座古城呈現出一派獨特的風貌。

  唐代故城建在今三街鎮政府所在地西南約2公里的呂仙山之東,后遷至漓江之濱的大象山西麓。宋紹定四年(1231年),為解決人口增多、水源短缺的問題,時任知縣鄭延年將縣署遷至衙門嶺,即今三街鎮人民政府駐地。

  1949年11月,靈川縣人民政府在三街成立,在如今鎮政府大院內,仍保留有一座1952年重新修建的老縣政府樓,反映出20世紀50年代初期縣級政府的典型風貌,也為研究當時的建筑藝術留下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954年6月,靈川、臨桂兩縣合并,縣委、縣政府遷至桂林市民主路萬壽巷辦公,結束了三街作為千年縣治所的歷史。

  1961年6月,兩縣分治,縣治仍設在桂林市,因轄區調整,舊縣城位置偏遠,為有利于對農村工作的領導,決定搬遷縣城。后桂林專署專員提議:歷代縣城多臨江而建,甘棠渡臨江,且交通方便,又有空廠房可用來建設城市設施,于是從1962年冬開始,在甘棠渡新建縣城。

  三街六巷九井,古城內外車水馬龍

  三街,顧名思義有三條街道,分別建于過去縣署所在地的東、南、北三個方向。在三條街的基礎上,為方便居民們生活、出行,又先后延伸出全家巷、興隆巷、寺巷、東巷、張家巷、回頭巷及若干小巷,分別挖掘興隆井、南寺井、宅里井、姚家井、義井、苑家井、張家井、陸家井。由此形成了三街“三街六巷九井”的城建雛形,并沿用至今。錯落有致的大街小巷中,分布有當時官府的附屬機構、寺廟祠堂、商業網點等,官民共同構建了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家園。

  為防御外患,守護城內的“煙火氣”,明景泰元年(1450年)縣城開始搭建排柵,二年改土城。成化元年(1465年)修建石砌城墻,歷時12年竣工。

  三街古城作為一座封閉式的城池,建有五個城門,即東勝門、西化門、拱北門、鎮南門、小南門,今存拱北門、東勝門、鎮南門。古城門均呈拱形,用方整的料石鑲砌而成。其中,鎮南門是現存三座城門中保存最完整、最好的一座。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城墻為何一反建城“四向四門”的規制,要在古城東南方向修建第五個城門小南門?原來,縣治遷來之前,三街東邊一帶由于臨近漓江大碼頭,早已形成鬧市,南邊的獅象、普賢、正義、雙潭等地的百姓常到此謀生,是一條便民的交通要道;另一方面,文廟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遷至現址,大門正對小南門,從風水學來說,這是為文廟留出的通氣之道。

  城門的命名,記錄著這座古城的記憶。在靈川石城即將完工之際,督建的廣西巡按監察御史袁凱召集眾鄉紳,議定東門取“東勝”,是為紀念當年縣醫學訓導陸漢率民眾東出奮勇殺賊,奪回被流寇掠走的眾多人、畜,大勝后歹徒不敢再犯;西門為“西化”,為紀念明天順七年(1463年)知縣曾鐸到任后,每月十五都會將西邊六峒各瑤寨的居民召集到西門外,以恩威并施的方式開導他們,數年間各族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南門名“鎮南”,因城池南面有巍然屹立的堯山,為一方巨鎮;北門叫“拱北”,以示對帝王的尊重。

  自三街開埠以來,緊鄰漓江碼頭的東門便是迎來送往的重要之地,城內居民娶親,新娘也要從此門進入;街上老人過世,城北的出南門,城南的出北門,要在城內周游一圈;縣衙處決罪犯,都是從西門押送至刑場行刑。一方水土,造就了古城的一方風俗:喜事東門進,白事南門、北門出,處決犯人出西門。

  而從南門至北門的道路,也是湘桂古驛道上重要的一段。所謂驛道,即官道,是中國古代朝廷與地方溝通的由官方修筑、維護、管理的交通要道。湘桂古驛道便是官方在湘桂走廊修建的陸路通道,以湘南永州的棗木鋪為起點,經全州、興安、靈川,終點為桂林城。古驛道總體上由主道、副道、中心軸線三部分組成,其中副道分左副道、右副道,中心軸線由大塊的片石鋪墊而成,將主道分成左主道、右主道。主道、副道一般用鵝卵石呈“人”字形錯位釘鑲鋪墊,其相對高差15厘米左右。鄉村聚落中的驛道,主道主要用于車輛、跑馬等行走,副道用于車馬停放;野外的驛道,主道用于跑馬郵傳、貨物運輸,副道則主要用于行人讓道。湘桂古驛道便是官方在湘桂走廊修建的陸路通道。

  靈川古驛道始筑于宋代,除上述路段外,還分布于三街鎮的留田、廣化、上花坪、涼風橋、上溶流、小溶江等自然村。隨著鄉村建設的不斷發展,有不少路段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目前僅存留田、廣化、小溶江區域的部分路段,總長約2公里。

  古時驛道,一般十里置一鋪,三十里設一驛,“鋪”為“驛”的下一級。如從興安進入靈川境內后,沿途依次設有小溶江鋪、鲇魚卡腰鋪、甘奢鋪、龍門驛、縣前鋪、善政鋪、下驛田、甘棠驛、禾嘉鋪、烏金鋪,由烏金鋪進入桂林再南行十里,便可抵達桂林城北門外觀音閣的大驛站,這里是湘桂古驛道的終點,此驛站前的街正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驛前街。

  深深大院人才多,古風盎然重煥新顏

  漫步于古城街道上,明清風格的古建筑矗立,一旁的古井內沿滿是深深的繩痕,它們靜靜地訴說著千年的歷史故事,目睹了三街人的世代更迭與日常生活。

  其中,楓木山上的陳家大院尤為引人注目,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的老宅,巧妙地融合了徽派、荊楚的建筑式樣,門樓卷棚,青磚黛瓦。三進三開兩天井,每進依地勢逐漸抬升。每廳均為三開六扇門,每扇門上部均為便于透氣采光的花窗;過廳鑲天花板,門梁上裝飾有精美的福、壽圖案窗格。天井用長條石和石板鑲砌而成,每進之間的通道,采用條石夾青石板有序鋪墊。整座建筑經歷三百余年,如今依然顯得恢宏氣派。南街一脈的陳氏族人,不時有才俊涌現,不僅有父子舉人,也有武舉,還出了3名貢生,走出一位三街史上有名的富豪等。

  位于東街的全氏老宅有著不輸陳氏大院的規模,這座古民居坐西朝東,三進三楹,大門、天井、廳呈中軸對稱,曾高懸有5塊牌匾:進士、絳人獻瑞、經元、武魁、文魁匾,進士、舉人、貢生,同樣也是人才輩出。

  北街也不乏綿延不絕的大家族。民族英雄文天祥遇害后,其子攜全家欲投奔在廣東瓊州任郡守的叔父,行至廣西玉林為兵所阻,客居于此,傳一代后遷往靈川,文天祥之孫即為三街文氏始祖德和公。文氏先祖先落腳在城隍廟右,后改居北街,再后也有族人遷往柴田、峽背等村,今在三街居住的文氏后裔600余人,自文天祥算起,至今已傳至第25代。

  城墻內,一片池水垂柳繞岸,風景優美,這里是三街古城一處重要景觀南寺塘。在民國之前,南寺塘水源來自塘底涌出的泉水,水面高于數百米外的漓江和潞江,四季充盈。池塘周邊寺廟林立,有戲臺,又有收養老殘兵卒、老無所養的孤寡及無家可歸者的“養濟院”,一直是古城重要的公共場所。現在,南寺塘及周邊經鎮政府的大力整治,修建了亭閣水榭、步道、廣場、舞臺及健身器材,逐漸演變成如今的愛蓮公園。時值初夏,一池新荷生機勃勃,池邊屋舍半露,炊煙裊裊,千年古城正不斷繪就美麗宜居的鄉村畫卷。

  路書

  手機軟件導航“三街文化廣場”,這里云集了南寺塘、鎮南門、古城墻遺址等景觀?,F在正是觀賞荷花的最佳時節,穿過荷塘,還可以登上已部分復原的城墻上,一覽古城概貌。從鎮南門出發,一路向北游覽古城,至拱北門,不走回頭路。游覽完畢,可到古城外的餐館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三街豬腳。

 ?。ㄓ浾吆鷷栽?整理)


責任編輯:李毅蘭
熱門評論
暫無評論,快去評論吧。
網友評論
0條評論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