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4個月、轉運20萬噸存量垃圾!陽朔縣“生態治理+資源利用+民生改善”的垃圾治理“陽朔方案”在6月20日全區培訓班上驚艷亮相,引發廣發關注。
陽朔縣生態環保科技園(垃圾焚燒廠)內煙氣凈化系統。受訪者供圖
陽朔,作為世界聞名的風景名勝區,憑借著天然的秀美風光吸引著各地游客,生態環境質量是其為之自豪的亮麗名片。然而,曾經的陽朔縣城區生活垃圾處理場因選址、地勢及填埋技術等多方原因,遠遠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關問題的處置已進入需要盡快統籌規劃、系統解決的關鍵階段。
為此,陽朔縣迅速啟動應急機制。經專家嚴謹論證,果斷對垃圾處理場實施臨時封場停用,并組建由生態環境、城管、應急等多部門組成的工作專班,24小時不間斷監測庫區環境指標,第一時間切斷污染擴散路徑,為后續全面治理爭取到寶貴時間。
然而,陽朔縣深知,要徹底解決垃圾處理難題,必須尋求更為科學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為此,與深能環保公司合作應運而生。自2019年起,積極與深能環保公司對接,以土地優惠、政策扶持等有力舉措,推動陽朔縣生態環保科技園(垃圾焚燒廠)落地建設。這一項目的建成,徹底扭轉了陽朔縣依賴填埋的被動局面,為存量垃圾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無人機俯瞰陽朔縣生態環保科技園(垃圾焚燒廠),園區內,干凈有序,綠意盎然,垃圾焚燒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受訪者供圖
通過精細比對垃圾填埋與焚燒處理的全周期成本,經專業測算,陽朔縣發現傳統填埋方式每年僅垃圾轉運、滲濾液處理等費用就高達約400萬元,還存在防滲膜維護、土地長期占用等隱性成本。而將存量垃圾挖出運至焚燒廠處理,可節約滲濾液處理費用超3000萬元,同時避免土地資源的長期浪費。特別是焚燒處理使垃圾減量化比例提升至90%以上,還能通過發電實現資源再利用,形成“生態治理+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為治理方案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實施過程中,陽朔縣盡顯“為人民服務”的擔當。一方面,針對陽朔縣生態環保科技園垃圾量不足的問題,主動協調周邊荔浦、恭城、平樂等7個縣市區域聯動,日均增加生活垃圾量300多噸,有效解決了原料不足的難題。據統計,從2021年12月投產至2025年6月底,共處理生活垃圾約93.56萬噸,累計發電3.87億kWh,相當于節約標準燃煤11.6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8.75萬噸。陽朔縣生態環保科技園負責人表示,通過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極大改善周邊市縣生活垃圾處理的現狀和人居環境。未來,將繼續深化跨區域垃圾協同處置機制,整合資源,強化政策銜接、技術創新與社會參與,推動區域協同向更高層次邁進。另一方面,陽朔縣組織專業團隊制定分層開挖方案,歷經34個月的日夜攻堅,于2025年4月成功克服垃圾填埋場地勢深、挖運難等多重困難,完成全部約20萬噸存量垃圾轉運。在施工過程中,嚴格把控沼氣爆炸、滲濾液泄漏等風險,并同步處理滲濾液和污泥,實現“零事故、零污染”作業。
2025年6月20日,陽朔縣城管局主要負責人陳兆茂在全區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地下水涉重金屬環境安全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培訓班上作經驗發言 。
隨后,陽朔縣立即著手土地資源再開發利用。依據相關批復,將18.81公頃場地移交民政部門,用于殯葬服務設施建設,預計新增公益性墓位7000余個,極大緩解了縣域殯葬用地緊張的狀況。此外,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同步推進生態修復,實現“污染場地”到“民生用地”的轉變。此舉不僅節約土地資源價值約6000萬元,更通過“騰地賦能”優化了縣域民生基礎設施布局,為陽朔未來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生態和空間保障。
“城區生活垃圾處理場存量垃圾治理工作,是陽朔縣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范例。”陽朔縣城管局局長陳兆茂表示,將以更高標準鞏固治理成果。深化生態環保科技園智能運營,優化焚燒工藝,提升發電效能;探索“環保+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環保科普基地建設,傳播生態理念。同時,牽頭制定區域性生活垃圾協同處理標準,推動漓江流域環境治理共同體建設,為“建設陽朔先導區 建功桂林世旅城”提供生態支撐。 鐘玲麗 莫月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