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錨定方向。縣域強則國家強,縣域富則國民富,作為國民經濟基本單元的縣域經濟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場域。即日起,央廣財經推出“小城大業新觀察”系列報道,挖掘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探索新質生產力的涌動熱潮,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貢獻智慧和力量。

從1998年洪災后瀕臨絕境的家庭作坊,到勁仔食品(003000.SZ)登陸深交所主板開啟資本化征程;從街邊售價5毛錢一包的簡陋辣條,到2024年麻辣王子以15億元銷售額、51.2%的市場占有率穩坐全國麻辣辣條銷量頭把交椅——湖南平江縣零食產業用二十余年時間,實現了從“小散亂”業態向現代化產業集群的涅槃重構。

這場逆襲不僅是產業鏈協同發展、品牌價值重塑與資本力量深度賦能的成果,更是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全鏈的生動實踐。如今的平江,正以打造“中國休閑食品之都”的姿態,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極具價值的樣本。

洪災倒逼下的產業突圍

在平江縣麻辣王子現代化制藥級GMP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轉。和面、擠壓、調味、自動包裝等環節一氣呵成,智能機械臂精準抓取產品,無菌環境下,辣條快速完成從原料到成品的蛻變。

“以前總覺得辣條不健康,現在看到這些智能化設備和嚴苛標準,完全顛覆了我的認知。”6月下旬,來自上海的王微微在參觀工廠后感慨。這位有著多地旅居經歷的外地客人,品嘗過各地美食,在現場,她對麻辣王子一款“微麻微辣”口味辣條饒有興趣,這也是她第一次了解到辣條的歷史。

時間回溯至1998年,一場特大洪水席卷平江,以大豆為原料的麻辣醬干產業因原料減產陷入絕境。

“那時候大豆價格飛漲,家家戶戶的醬干作坊都快干不下去了。”平江本地一位從業超20年的劉姓老食品人回憶道,“一包辣條賣5毛錢,利潤微薄,勉強能維持生計。”

危機之下,邱平江、李猛能、鐘慶元三位平江創業者另辟蹊徑,用面粉替代豆粉,借助米線擠壓熟化設備,結合四川火鍋麻辣風味,研發出首款麻辣味辣條。

“這是在資源約束下誕生的技術創新,也是供給側的一次變革,開啟了平江零食產業的新紀元。”平江縣一位政府人士感言。

他說,彼時,辣條產業呈現“野蠻生長”態勢。家庭作坊式生產迅速擴散,高峰時期平江辣條作坊數量突破500家,“前店后廠”的分散模式雖推動了產業規模擴張,卻也埋下質量隱患。2011年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專項整治數據顯示,平江辣條企業合格率不足30%,產業發展遭遇嚴重瓶頸。

質量革命與品牌重塑

禍福相倚,市場危機成為產業升級的催化劑。

2009年,湖南省玉峰食品實業有限公司(麻辣王子前身),率先發起“原料革命”,自此開始采用天然面粉、非轉基因菜籽油等,并逐步取消了各種添加劑,試圖在行業整頓中突圍。

創始人張玉東意識到,行業亟需樹立品質標桿,同年,麻辣王子品牌創立,他立志要為辣條行業正名。

這場轉型之路充滿了荊棘。2013年,張玉東毅然砍掉累計投入3億元的“如意棒”生產線,對原料采購、生產工藝、包裝設計、市場營銷等全鏈條進行重構。

這一斷臂求生之舉雖引發公司內部的強烈反對,但不久,這一舉措逐漸見效,公司市場口碑顯著提升。在張玉東看來,上述舉措印證了“品質優先”戰略的正確性。

圖:擺滿超市的魚干、辣條 央廣財經記者 傅天明 攝

“我們堅持傳承正宗辣條、正宗麻辣口味,同時持續推進引領辣條健康升級。”麻辣王子行政商務副總經理李滿良向央廣財經記者介紹,“公司為了長遠發展,重點打造了高標準潔凈車間,是傳統行業里非常先進的硬件設備。”

同時,李滿良介紹,在品牌傳播層面,企業通過開放工廠參觀、食品安全科普等方式,主動與消費者建立信任,以上市企業的管理標準規范運營,雖未上市,卻提前完成現代化治理升級。

上述劉姓老食品人感嘆,20年前,曾經5毛錢一包的辣條多是分散的家庭作坊生產,設備簡陋、標準缺失、合格率低。而今,以麻辣王子為代表的企業打造了全自動化潔凈生產線,通過“原料革命”實現了現代化綠色升級。

“這與平江綠色發展+創新驅動戰略高度契合。”平江縣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長江接受央廣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平江縣堅持綠色發展與創新驅動雙輪并行,高標準建設現代化車間等硬件設施,以綠色理念引領產業升級,以創新驅動提升產業競爭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邁進。

麻辣王子的實踐正是平江零食產業踐行綠色創新的一個縮影。麻辣王子的成功不僅為辣條行業樹立了品質標桿,更激活了平江零食產業的創新基因。其對健康化、標準化的追求讓整個平江零食產業意識到,唯有突破傳統、擁抱變革,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在辣條產業完成品質升級的同時,平江零食企業開始探索更廣闊的發展路徑,勁仔食品便是其中通過資本化運作實現突破的典型代表。

資本化運作的破局之路

正是在上述的產業氛圍下,與辣條產業同根而生的勁仔食品敏銳捕捉到休閑食品市場多元化需求,開啟了另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自2010年成立起,公司確立“單品突破+資本運作”雙輪驅動戰略,在產品端持續投入研發,資本端積極對接資本市場。

在資本運作方面,公司于2016年獲得戰略投資3億元,該筆融資也是當時國內休閑食品行業最大的一次戰略投資。

勁仔食品職工董事林銳新向央廣財經記者介紹,2023年,勁仔食品完成上市后首個“三年倍增”發展目標,營業收入、凈利潤較2020年均實現翻番增長,業績增速穩居A股休閑食品板塊第一梯隊。

上市后的勁仔食品加速科研創新布局。公司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獲得多項省級、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認定。

“面對消費需求向健康化、功能化升級的趨勢,我們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構建多元化產品矩陣。”林銳新介紹,公司聚焦休閑魚制品、禽類制品、豆制品等健康蛋白品類,并在低糖、低鹽、低脂、0添加等細分領域發力,以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Wind數據顯示,其研發投入呈逐年遞增態勢:2022年研發費用3018.91萬元,2023年增至3966.4萬元,2024年進一步提升至4848.56萬元,同比增長22.24%;2025年一季度研發投入達1178.89萬元,同比增長19.56%。

而今,勁仔食品現擁有風味小魚加工技術、風味豆干加工技術、自動化設備生產技術等超60項行業領先專利技術。公司堅持聚焦休閑魚制品、禽類制品、豆制品等優質蛋白健康品類。其中,超級大單品勁仔深海鳀魚銷量穩居品類第一;鵪鶉蛋被沙利文認證為“中國包裝鵪鶉蛋產品銷量第一”。公司產品遠銷美國、法國、日本等全球約40個國家。

“(研發支出的增長表明)在零食這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既注重傳統工藝傳承,又敢于擁抱新技術、新業態。”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張龍教授向央廣財經記者表示。

從財務來看,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24.12億元,同比增長16.79%;歸母凈利潤2.91億元,同比增長39.01%;海外市場銷售收入約3400萬元,同比增長90%,東南亞等重點市場表現較為出色。

完整產業鏈的協同效應

“平江零食產業崛起的核心密碼,在于構建了完整且高效的產業鏈協同體系。”平江縣一位從事食品行業的老板分析。

在上游原料供應環節,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平江縣建立120個標準化原料基地,實現大豆、辣椒等核心原料本地化供應。以勁仔食品為例,公司與農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提供種子、化肥與技術指導,在保障原料品質的同時,帶動農戶年均增收1.2萬元。

中游制造環節形成顯著的集群效應。目前,平江擁有761家休閑食品企業,其中15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與1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獲評“全國食品工業強縣”。

而今,企業間形成差異化分工,如麻辣王子專注辣條領域,勁仔食品深耕魚類零食,產業園區配套建設檢測中心、研發平臺等公共服務設施,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

平江縣一位政府人士指出,技術溢出效應促使中小企業通過“龍頭企業+配套企業”協作網絡,實現技術與管理水平的雙重提升;品牌協同效應則通過“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輪驅動,顯著增強產業整體議價能力。

數據顯示,僅辣條這一單品而言,全國辣條產業總產值超580億元,其中平江貢獻超200億元;全國1000多家辣條企業中,九成以上由平江人創辦。

縣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平江零食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縣域經濟注入強勁動能。根據平江縣政府官網公布的數據,近三年休閑食品產業保持兩位數增長,2024年平江縣食品行業規上工業企業產值達498.04億元,同比增長22.17%,占據全縣工業總產值的重要份額。

就業帶動效應顯著,該產業直接吸納就業超12萬人,間接帶動種植、物流等關聯行業8萬余人就業,返鄉創業人數年均增長25%。以勁仔食品、麻辣王子為代表的民營企業,將平江零食銷往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縣域經濟國際化的重要引擎。

在區域經濟發展賽道上,平江憑借特色路徑脫穎而出。

“平江縣錨定產業,深耕‘一主一特’,將食品作為主打產業發展。”平江縣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長江向央廣財經記者表示,20余年前,平江縣確立了食品與云母“一主一特”的戰略并持續深耕,為后續發展夯實了堅實基礎。

如今平江已成為全國唯一云母產業集聚區,云母紙年產量占全國市場75%;食品產業同步形成集群效應,精準定位與長期堅守筑牢了發展根基。

“另外,三產融合,探索特色模式。當地推動工業、農業與第三產業協同,創新‘工廠+公園’模式,工廠內設參觀通道、休閑空間,留存工業記憶,實現生產與體驗深度融合。”劉長江介紹。另外,優化環境提速,以賦能項目落地。政府主動優化營商環境,催生了“平江速度”,比如,勁仔食品從簽約到投產僅100天,便是有力例證。

當下,平江縣正深度融入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力打造集食品加工、科研創新、倉儲物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千億休閑食品產業基地總部經濟園”。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張龍教授向央廣財經記者表示,兼具“力度”與“溫度”的地方政府和園區系列政策,是推動平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與重要保障。其中,“力度”體現在科學構建產業發展制度框架,“溫度”則用于激活市場主體內生動力。

張龍教授認為,平江縣的實踐表明,剛柔并濟的政策體系不僅夯實了零食產業發展根基,更催生出“政府有效引導—企業積極創新—產業持續升級”的良性循環。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將政策設計轉化為實際產業生態,既要保持戰略定力、避免政策多變,又要以問題為導向解決企業痛點,最終實現政府與市場的雙向賦能、協同發展。

央廣財經記者 傅天明

編輯:朱麗霓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